航天战略威慑: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 |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556.jpg

命运被人摆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透过中东的战火,透过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沮丧的神色,和平生活了近70年的中国人,仿佛看到了祖国苦难的过去。

今天,拥有战略威慑力量的我们,更加自信。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叫天天不应的日子中挣扎了近百年的中国人,终于完成了脱胎换骨的重塑。

在朝鲜,几十万将士挡住了列强侵华的战车,挤开了新中国的生存空间。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639.jpg
▲ 志愿军开赴前线


西方从此不敢在我们的海岸线冒然登陆;苏联也不再小视山沟里走出的胜利者,我们借此展开关键的工业化进程……

后人称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但新中国的领袖们很清楚,立国之战只打了一半。

通过与最强国家的殊死较量,他们知道,如果没有战略投送能力,也就是把威慑直接送到敌人家里的能力,战略威慑就立不住,战争的阴霾就永远散不开。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708.jpg

▲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全国政协委员,将原本坐在第37桌的钱学森请到身边,交谈中,说了那句影响航天事业的话:“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在同旧的、衰亡着的东西斗争中生长起来的。”


于是,1956年10月,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出现了一支新的力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也就是今天航天两大集团的前身。

它的任务,是造迄今为止最强的战略投送装备——导弹。


彼时,毛泽东提出了“十年”的设想:“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

十年,对于一个底子薄的国家来说,建立起大规模的国防尖端工业体系,还要确保隐秘,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云依然在,时局不等人,眼观全局的航天事业创建者们,从志愿军手中接过接力棒后,就以冲锋的速度,跑着马拉松的赛程。

他们中,有身经百战的将校,有美欧归来的顶级科学家、工程师、留学生,有国内高校的优秀教师、毕业生,有各大工厂的能工巧匠。

他们跑得不是平整的跑道,而是险远的登山路。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737.jpg

一位老院士回忆,从北大毕业时,听说被分配到国防尖端领域,十分振奋。可一到了刚刚建起的导弹研制基地,却一点也看不出“尖端”。

“今天的科研区、生活区那会儿不是农田就是原始森林……我们的宿舍是机场旁的一排小平房,很潮湿,夏天蚊虫猖獗,冬天墙壁结冰,取暖用煤炉,生炉子弄得满屋子都是烟。但创业中的年轻人有说有笑,觉得很快活。”

贫穷非但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757.jpg

设计、生产上,在确保按时交付的同时,尽可能采用更先进、潜力更大的方案,应用甚至创造新材料、新工艺。随后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他们的方案极具前瞻性。

每天夜里,科研大楼灯火通明,政委需要做的不是鼓励大家工作,而是劝大家回去休息;厂房里,工人们仍在忙碌,厂长送来一大盆热腾腾的面条,大家“秒光”后接着干。

好在,他们并不孤独。全国优势力量都在路上、在关键节点支援着他们。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813.jpg

越来越多的厂房建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单位连接到研制体系中,越来越多的奇迹、可以写在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被创造出来。


当一个个奇迹汇聚,就变成了震惊世界的消息。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841.jpg

▲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0分10秒,东风二号甲核导弹点火升空


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甲核导弹热试验(即“两弹结合”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此时,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刚好十年;距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刚好一百年。

美国情报部门对此极为震惊。他们根据有限的情报,向当局提交了一份报告《红色中国的先进武器计划(SNIE 13-8-66 Communist China's Advanced Weapons Program)》。短短的报告中,虽仍充斥着误判,但却不得不承认,中国已具备了研制导弹核武器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901.jpg

▲ 《红色中国的先进武器计划(SNIE 13-8-66)》


中国,一举突破列强百年来的铁桶围困,闯进威慑纪元。

10月27日,作为中华民族重新立威的日子,载入史册。有的老航天人会在每年这天的正餐上添一杯酒,纪念这个隐秘而伟大的“民族节日”。

“两弹结合”的成功,也拉开了航天型号成果丰收的大幕。

1970年1月,中国独立设计的首型两级火箭成功地进行了一次飞行试验,不仅标志着着中国掌握了级间分离技术,具备了更远的投送能力,也意味着中国做好了进入空间时代的准备。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923.jpg

▲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整装待发


当年4月24日晚,以这型两级火箭为基础级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之声响彻太空。

1971年9月,凝结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与心血、代表中国工业设计与制造最高水平的新型两级火箭首飞,取得基本成功。而这型经典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火箭,也成为整个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基础构型。

综合美国解密档案,他们当时判断,这型火箭具有更大的规模与投送能力。

1个多月后,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微信图片_20180424083943.jpg

▲ 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联合国会场上开怀大笑



故事还没讲完。

威慑力量既然以技术为基础,就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否则早晚会失效。

在小说《三体》中,当人类威慑失效,三体人立即反扑,一秒都没有耽误。

现实中更是如此。在你追我赶的大国之间,中国不会,也不敢松懈。

今天,大部分航天人早已脱下军装,但打造国家战略安全基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主责、首责仍未改变。

责任未变,冲锋的状态就不会变。

哪有什么天佑中华,只是我们未曾谋面的英雄们,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保护着她。

微信图片_20180424084012.jpg

▲ 1984年10月,某系列型号在国庆阅兵受阅

微信图片_20180424084026.jpg

▲ 1999年10月,某系列型号在国庆阅兵受阅

微信图片_20180424084043.jpg

▲ 2009年10月,某系列型号在国庆阅兵受阅,央视解说:“长缨在手,敢缚苍龙”“共和国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


微信图片_20180424084101.jpg

▲  2015年9月,某系列型号在抗战胜利日阅兵受阅,央视解说:“东风浩荡,雷霆万钧,大国长剑,安全基石”“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战略重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


微信图片_20180424084117.jpg

▲ 2017年7月,某系列型号在“沙场点兵”受阅,央视解说:“大国重器,全球震慑”“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我国大国地位,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震慑对手的王牌、底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转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他52岁投身北斗,74岁工作节奏与年轻人无异,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下一条:用“黑飞”无人机拍汉马?不存在的,武汉警方“天盾”已就位

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尖山路39号中电软件园16栋  | :410205

:0731-89928801  | :0731-89928802

info@beidousafety.org

北斗产业安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7 湘ICP备16016416号-1

  微信公众号:长沙北斗研究院